
照片说明:以色列驻沪总领事Ravit Baer在“幸存者之歌”雕塑前。
2024年5月5日,以色列于耶路撒冷的亚德瓦希姆纪念馆开展纪念大屠杀的活动,以此缅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遇难的犹太同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否定中国在二战时期对犹太民族提供的帮助。内塔尼亚胡表示,在二战时没有任何国家对犹太人伸出援手……
而历史则记载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为躲避战乱的犹太民族提供了安全的港湾,向逃亡中的犹太人敞开了怀抱,给予他们栖身之所并成为很多犹太难民心中的一叶“诺亚方舟”。

长期研究“犹太人在上海”历史与创作相关文学题材的加拿大作家贝拉说:历史是任何人都篡改不了的。
20世纪3、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使得犹太民族遭遇了极为严峻的生存挑战。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压迫性措施使得众多犹太人纷纷离开欧洲大陆……那个时期,诸多国家对寻求避难的犹太人实施了较为严苛的限制措施,而中国上海向2万多犹太避难者敞开了怀抱。这座当时独一无二、无需办理签证就能自由进入的国际大都市,为犹太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庇护之地。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接收的犹太难民总数都比不上上海。上海的庇护港成为犹太难民重拾生活的希望之城。特别是虹口区,由于大量犹太商人的汇聚,被人们称作“小维也纳”。在那里犹太族群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聚居区,他们积极投身于商贸事务之中。上海所呈现的开放和宽容胸怀,为犹太避难者提供了珍贵的生存庇护。

留俄雕塑家吕旗彰曾以雕塑《幸存者之歌》获得由中宣部指导、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与新浪财经主办的“2021年度十大国家IP”艺术类银奖。此次他再度以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刻画了加拿大作家贝拉笔下的文学世界。上世纪四十年代逃亡上海的犹太钢琴家亚当与他的学生李梅那超越民族与苦难的爱恋。吕旗彰的雕塑《魔咒钢琴》设计灵感来自贝拉的同名小说。

“中华民族的自信博大、善良友好、坚强不屈和人道主义关怀,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无不光辉灿烂、熠熠生辉。上海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格局必将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表率,贡献力量。”吕旗彰说。


